客服热线:18211192402

电影《攀登者》在类型上的突破,意味着什么?

   2019-10-01 来源:影视器材网
核心摘要:文/庞宏波这是一部献礼片,也是中国首部登山冒险题材的商业主流大片。类型突破。对于今年电影市场来说,类型是一个持续被关注的市场信息点。从春节档的《流浪地球》到暑期档的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,截至目前这两部分列年度票房冠亚军一同拿下超95亿的电影,而且都是此前头部电影市场极为“缺乏”的国产科幻片和国产“合家欢

  文/庞宏波


这是一部献礼片,也是中国首部登山冒险题材的商业主流大片。


类型突破。

 

对于今年电影市场来说,类型是一个持续被关注的市场信息点。从春节档的《流浪地球》到暑期档的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,截至目前这两部分列年度票房冠亚军一同拿下超95亿的电影,而且都是此前头部电影市场极为“缺乏”的国产科幻片和国产“合家欢”动画片。

 

对于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来说,单纯的追逐票房数字早就不再是目标。类型的多元和专业度的提升,是国产片必须面临的新课题。而在国庆档,献礼“三巨头”合力拉动大盘提升,目前9月30日的预售票房成绩已经突破了2亿,三部献礼片的综合票房占比达到了98%。

 

在公认的“史上最强”背后,是献礼片集体在类型和题材上的拓宽。这种“边界”的延伸,给予整个市场的就不再是冰冷的数字增长。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上海电影制片厂70岁生日“双献礼”的《攀登者》,在提前160天定档时就引发了外界极大的关注。

 

从吴京联手章子怡的“阵容焦点”,到中国首部登山冒险题材的“类型元素”,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某种程度上开始超脱出了“献礼片”的范畴。这也恰恰是《攀登者》难得可贵的地方所在,在献礼片上的商业类型片元素,开始真正的与大众产生连接。

 

1

类型



中国首部。


 

据悉,《攀登者》是中国首部登山冒险题材的高概念商业片。而且和西方登山题材电影相比,《攀登者》在这一题材上融入了动作片和冒险片的元素。在此前提前观影中,观众对于电影中的诸多场景设计印象非常深刻。这种辨识,既区别于传统献礼片也区别于传统登山电影。

 

此前,电影的监制徐克就表示“《攀登者》是区别于欧美、日韩同类型题材的大片,是国产商业类型片的一种全新尝试。”

 

对于献礼片来说,本身就倾注了商业电影难以达到的各类资源。而在这种高集中度的制作当中,对于类型本身的探索显然是对整个市场方向的重要实验。而从实际的结果来看,在率先出炉的首轮口碑中,《攀登者》得到了积极的反响。

 

其实,除了对于献礼片题材和类型的拓宽,《攀登者》在自身的类型融合上也有亮点可循。虽然从表面上来看,电影是一部献礼片也是一部高概念商业大片,但电影本身在“文戏”上占据了较高的比例。

 


吴京和章子怡的爱情戏是贯穿整个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,如果从整个大的背景里去解读,在当时“重任在身”的关键阶段,两个人感情的起起落落是作为大背景下人性最为直接的表达。

 

尤其是章子怡饰演的徐缨,“登山”的含义不仅仅是外显的珠穆朗玛峰,还有每个人心中人与人之间的“距离”。所以,“每个人心里也有一座山”是章子怡这个角色存在于电影中的意义,这也是从另一个维度填充电影的重要支撑。

 

另外,电影依据于真实的历史事件,根据1960年和1975年两次登山事件改编。这两次登山事件背后关于主权、关于领土的重要性,让其赋予了极其特殊的含义。不过让观众感到《攀登者》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类型片,其实在于其根本的“细节”。

 

例如第一次登顶成功,当时的登山队员却陷入了迷茫。迷茫的来源在于“没路了”,没有继续前进的道路意味着登顶成功。其实这个细节,一方面靠近了真实登顶时的心理状态,另一方面也看到了献礼片在对还原真实细节上的进步。

 


从观众的角度来说,这显然更加拉近了与电影之间的距离。

 

经过几年的努力,无论早期的《湄公河行动》、《战狼2》还是后期的《红海行动》、《流浪地球》,观众对于主旋律电影的观感体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。未来,此类作品必然需要在类型和题材上作出更多的尝试。如今,《攀登者》在类型和题材上的进一步拓展,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延伸此类作品的“生命周期”。

 

2

场面



不同之处。

 


从目前得到的口碑反馈来说,《攀登者》在视觉效果上的“立体感”是其最大的标签。

 

由于电影聚焦的是中国登山队在15年的时间周期里前后两次登峰的经历,所以两次登峰的差异化以及海拔超过8000米的奇观化,是重要的亮点。

 

第一次登峰时,由于第二台阶陡峭的地形,所以登山队员通过搭人梯的方式登顶。人在极端大风中的摇摆,给予了电影很强的代入感。而第二次登峰时,15年后整个装备的升级,让登山队员得以在登峰时安置影响无数登山者的“中国梯”。但由于是在特殊窗口期登峰,所以面对更加极端的天气考验。

 


从主创搭配来看,电影最终确定了徐克监制、李仁港执导。两人的过往经历主要以视效奇观大片为主。而这部电影里险峻的珠峰和恶劣的天气,本质上也给导演留下了充足的创作空间。

 

事实上,两人也的确赋予了电影突出的视觉效果。整个珠峰随着海拔的提升,整个风力会陡然增强,人在极端天气下的艰难前行,不仅仅是和自然的对抗也是和意志的对抗。强风吹过,人在珠峰上的翻滚,飞荡增加了电影更多的“冒险”元素。尤其是在“第二台阶”,电影多次对准这一特殊地形,通过业内最为顶尖的视效表现出了世界第一高峰的雪域奇观。

 

无论是雪崩还是狂风,电影在视觉层面的效果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尤其是第二次登峰的过程中,大部队遭遇强风,登山队员趴在登山梯上被吹的“乱弹”,极富有想象力。


 

对于这部电影来说,视效效果的奇观化是电影的标签,也是电影在档期内竞争的核心优势。

 

3

破圈



共鸣。

 


对于《攀登者》来说“吴京”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标签,也是电影能够充分下沉最不应该绕开的标签。

 

今年,整个电影市场在下沉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,票房下沉趋于停滞,这也是整个下半年电影市场所面临的最大难题。国庆档,在“强强对话”的竞争格局下,谁能掌握下沉的“话语权”谁就能抢占竞争的有利身位。

 

吴京已经在电影市场两次证明了自己的“下沉价值”,单《战狼2》和《流浪地球》加起来票房成绩就超过了100亿,在100亿的背后是吴京超强的个人辨识度和下沉的影响力。

 

而除了吴京,章子怡、张译、井柏然、胡歌以及客串的成龙从不同层面满足了观众的需求,也因为各自的“个人标签”给予了观众超高的认知。

 


另外,电影本身在主题上不再是传统的“献礼”,而是通过攀登去展现一种精神。这种精神,不再只是“大人物大事件大情怀”。由于电影类型的多元,在表达攀登精神上也更加多元。

 

在电影全球首映现场,屈银华的女儿屈虹表示曾经觉得自己的父亲“丢人”,因为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,而且“一推就倒”。原因在于当时登山的过程中,屈银华因为“赤脚”登山最终半个脚掌被截肢。

 

也正是因为这一“真实”的表达,其实更能体现出当时登山队员“为国登山”的可贵。

 


同样,1975年未能登顶成功的夏伯渝在69岁时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依靠假肢登顶珠峰的人,完成了自己四十多年前未完成的梦想。这种“为己登山”的坚持同样感动了许多观众。

 

除了“为国登山”的献身精神外,其实每个人对于困难的坚持和勇敢,同样是《攀登者》所希望去触达的核心。这种双重的主题表达本身就有极强的“破圈”可能性,也能够让大众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。这种攀登精神,不仅仅是于国家层面的精神支柱,也是每个人于生活、于人生的精神支柱。

 

从这一点来看,《攀登者》作为一部献礼片,在类型题材上的拓展和尝试已经超脱出了原本的范畴。


(责任编辑:小编)
下一篇:

七十年「中国记忆」:那些真实的人和故事

上一篇:

国庆档迎击“三巨头”,《雪人奇缘》的底气何在?
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 kefu@cnrft.com
 
0相关评论